2014年12月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發布了《國務院關于公布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通知》(國發〔2014〕59號文件),通知正式公布“滇紅茶制作技藝”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滇紅茶制作技藝”是源于1938年,傳承近80年,由云南滇紅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原云南省鳳慶茶廠)傳承發展的,主要流傳于云南省鳳慶縣的傳統滇紅茶文化。它包括“厚德”“精工”“恬靜”的茶道,獨樹一幟的產品體系,口口相傳的制茶技藝,“平心靜氣、物我兩忘”的養生理念和方法,嚴謹苛刻的“師帶徒”制度,老字號茶莊的經營之道和歷代傳承人踐行的良心文化等七項文化內涵,是滇茶的典型代表,是我國傳統紅茶的重要組成部分。
滇紅茶誕生于抗日戰爭爆發初期。當時,中茶公司為尋找新的茶葉資源,研制新茶產品,營銷和出口為抗戰籌款,馮紹裘先生到順寧(今鳳慶)后,用當地盛產的大葉種茶做原料,試驗成功了后來的滇紅茶。滇紅茶的誕生,既實現了國家需要,又開創了云南大葉種茶制作紅茶的先河,被傳頌為“抗戰茶”、“愛國茶”。
“滇紅茶制作技藝”植根于馮紹裘等老一輩茶業專家的精湛技藝和云南豐富的大葉種茶土壤,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博采眾家之長,堅守 “做茶積德”、“選材精當”的信念,傳承弘揚“制茶濟世、制茶為民、制茶養生”的價值觀,創造了“ 滇紅工夫 ”、“ 經典58 ”、“ 金芽 ”、“高原紅 ”、 “中國紅”等一大批滇紅茶產品,具有外形條索緊結、芽葉肥碩雄壯、色澤烏潤、金毫特顯、湯色紅艷明亮、香氣馥郁、滋味濃強鮮爽等獨特的品質風格,深受廣大茶人喜愛。滇紅集團一直是國家出口紅茶定點生產企業,國家紅茶一套樣“標準實物樣”制樣單位,踐行“為人類創造健康美好生活”的企業使命,在促進人類身體健康、養生保健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1958年滇紅工夫特級茶被認定為國家外事禮茶,1986年作為國禮贈送來華訪問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為國家爭得了榮譽。2012年滇紅集團被國家商務部認定為“中華老字號”企業。
“滇紅茶制作技藝”的影響遍及世界,具有顯著的云南地方特色和產品優勢。從創制一直沿用至今,帶動了云茶產業的快速發展,茶產品產量不斷增加,經濟效益大幅提高,促進了茶農增收、財政增長、企業增效,為云南茶葉的發展和滇紅成為世界知名紅茶奠定了基石,具有很高的保護和傳承價值。該項目在保護傳承的基礎上進一步挖掘、完善,可為“滇茶”發展增加一種新的模式,對全省地方優勢產品的保護也將會起到積極的示范作用,因此具有突出的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
滇紅茶初制的傳統制作技藝主要有萎凋、揉捻、發酵、干燥四道工序。首先是萎凋:茶葉鮮葉經過一段時間的自然失水,使梗葉變成萎蔫凋謝狀態的過程,經過萎凋,可適當蒸發水分,便于造形,同時茶葉清香欲現,是形成滇紅茶香氣的重要加工階段。其次是揉捻:將萎凋后的鮮葉進行揉捻,揉捻的力度和時間由制茶人把握,揉捻的目的就是讓茶葉在揉捻過程中成形并增進色香味濃度,葉細胞被破壞便于下步發酵。再次是發酵:葉細胞在酶的作用下進行氧化反應,葉色由綠變為微紅或菜花黃,形成滇紅茶“紅葉紅湯”的品質特點,通過適度發酵,青草氣消失,具有熟果香。最后是干燥:將發酵好的茶坯,采用高溫烘焙,迅速蒸發水分,達到保質干度的過程,獲得滇紅茶特有的甜香。
滇紅茶精制通過篩分風選、揀剔、勻堆、補火等工序,實現商品化要求。
滇紅茶傳統制作技藝為人工純手工制作。制作過程當中主要是落實初制的技術關鍵,即:“初制把五關”。 滇紅茶成品外形各有特定規格,身骨重實,色澤調勻,沖泡后湯色紅鮮明亮,金圈突出,香氣鮮爽,滋味濃強,富有刺激性,葉底紅勻鮮亮,加牛奶仍有較強茶味,呈棕色、粉紅或姜黃鮮亮,以濃、強、鮮為其特色。 滇紅茶傳統制作技藝蘊含著濃郁而深厚的茶文化底蘊,是中國紅茶制作技藝中重要的技藝之一,也是茶葉科技專家和廣大茶農實踐和智慧的結晶。
王天權先生,云南滇紅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紅茶制作技藝
(滇紅茶制作技藝)第四代代表性傳承人,是滇紅茶傳統制作技藝傳承人群體中的核心。
蘇向宇先生,云南滇紅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工程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紅茶制作
技藝(滇紅茶制作技藝)傳承人。
薛林先生,云南滇紅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首席拼配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紅茶制
作技藝(滇紅茶制作技藝)傳承人。